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植文化根脉,育仁心良医:儒学视角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幼苗”工程
——在国际儒联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
我是国学汇的创始人、中国关工委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副秘书长辛豪杰。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次高规格的研讨会,与各位共同探讨中医药与儒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我将围绕“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从实践角度出发,汇报我们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国学汇的基本情况以及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发展现状。
国学汇成立于2017年1月1日,官方网站为www.guoxue928.com。我们致力于联合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书院、协会与国学社团,截至2025年1月1日,免费加入国学汇全国国学机构通讯录的单位已突破3000家。我们的宗旨是弘扬城市儒学,温暖世道人心,培养国学师资,接续中华道统,并立志影响三亿中国人诵读《论语》。我们持续举办“国学之光——中国传统文化创业者大会”“世界读书日人人读论语”“孔子诞辰日人人读论语”等大型公益活动,以及“岐黄之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交流会”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校长论坛”,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
自2019年起,我们正式进入中医药文化领域,发起“人人学中医”系列活动。以张伯礼院士主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为核心教材,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至今已有超过100万名中小学生使用该教材。2025年3月17日中国国医节,我们进一步启动社会化推广,在郑州、深圳、亳州、宁波等地策划举办了多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交流会和岐伯小中医师资培训。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医药健康理念深入家庭、走向社会,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此后,《“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细化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举措。我们汇编了《形势与政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文件汇编》,在此不再赘述政策细节及推动此项工作的深远意义,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当前存在的几个核心问题:
1. 政策实施的全方位推进仍待加强
2. 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3.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下面,我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深度分析:
一、问题之思:当前中医人才培养的“三重脱节”
在推进“人人学中医”工程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源头和基础阶段,面临“三重脱节”的严峻挑战:
**,“技”与“道”的脱节。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在传授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方面成就显著,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医药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与哲学智慧。中医药的灵魂深深植根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仁爱”“中庸”“修身”等核心理念。医者若不明“仁者爱人”,便难以真正践行“医乃仁术”;若无“中庸”之涵养,辨证施治时亦难以精准把握分寸。文化之“道”的缺失,使人才培养面临沦为纯粹技术训练的风险。
第二,“知”与“行”的脱节。儒家历来强调“知行合一”。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书本知识的灌输,缺乏让青少年早期接触、感知和体验中医药的实践路径。中医药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其魅力在于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仅从课本中识记“阴阳五行”,却从未在生活中体验“药食同源”,那么所学知识便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难以转化为文化认同与健康智慧。
第三,“传承”与“创新”的脱节。儒家倡导“慎终追远”,尊重传统。中医药的师承教育不仅传递方药技艺,更传承医德与匠心。然而,这种浸润式、注重心性培养的传统模式,在现代规模化、标准化教育体系中受到冲击。如何在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精神血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时代之机:药食同源大市场呼唤“厚德精术”的人才
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放眼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正在显现。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民健康需求正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在此背景下,“药食同源”理念引领的大健康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涵盖养生膳食、保健食品、康养旅游等领域,形成一个规模达万亿级的庞大市场。
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一市场亟需的不仅是掌握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深谙中医理论、恪守商业伦理、心怀仁爱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理解“辨证施食”的智慧,具备“诚信不欺”的儒商品格,拥有“治未病”的健康管理意识。这正是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精神的当代体现。缺乏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道德支撑的产业繁荣,终将难以持续。因此,培养“厚德精术”的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接班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破题之策:以儒学之魂,点亮中医传承的“幼苗工程”
面对问题与机遇,国学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回归文化本源,从儿童启蒙入手;以社会国学社团为引领,通过校外力量带动校内发展——在校内成立中医社团,在校外开设岐伯小中医课堂,重点推进儿童中医启蒙师资培训。
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人才培养,必须从儿童教育切入,将儒学的精神内核与中医药的文化实践相融合。为此,我们启动了“人人学中医”工程,核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翼齐飞”:
“一个核心”,是以儒学思想铸就儿童的文化品格与医德初心。儒家经典是修身之本。在全国开展的“岐伯小中医课堂”中,我们不仅教孩子们辨识中草药,更带领他们诵读《论语》。当孩子们朗声读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们正在树立“仁爱”的价值观;当他们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他们正培养起对传统知识的热爱与敬畏。我们将“仁、义、礼、智、信”与“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医德要求相融合,在孩子心中早早播下“做良医,先做好人”的种子。
“两翼”之一,是依托权威教材,构建标准化课程体系。我们荣幸地得到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以其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为权威教材,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趣味性,为在全国规模化、规范化推进中医药启蒙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两翼”之二,是创设沉浸式体验,实现“知行合一”。我们的“岐伯小中医课堂”不仅是兴趣班,更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辨识百草,亲手在校园开辟“小小神农圃”,体验种植、采摘、制作香囊与调配酸梅汤。通过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记住“金银花”“薄荷”之名,更直观理解“天人相应”“药食同源”的哲学智慧。这正是儒家“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通过格一草一木,致健康养生之知,最终达修身养性之境。
截至目前,“人人学中医”工程已在全国25个城市落地,数以万计的孩子通过课程初次触摸中医药文化的脉络,在心中种下中华文明瑰宝的种子。
各位前辈、同仁!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项关乎文化传承与民族未来的系统工程。今天我们为孩子播下的,不仅是一颗中草药的种子,更是一颗文化的种子、一颗仁爱的种子。我们坚信,通过“文医相融、知行合一”的“幼苗”工程,假以时日,必能培养出既具深厚中医药素养,又具高尚道德品质、堪当传承与创新重任的新时代“儒医”。
前路漫长,但我们愿做坚定的先行者。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给予我们更多指导与支持,让我们共同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培育更多参天大树!
我们“人人学中医”工程的口号是:
人人学中医,天下无病疾!
中医进万家,健康你我他。
深耕神州地,福佑大中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